□贾梦宇
随着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健康码”全国互认正在按下快捷键。3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全国爱卫办副主任毛群安表示:“目前,国务院电子政务办和国家卫生健康委提供了各地跨省份互认共享的三种路径,请各个省结合本地的实际来选择实施。”(据《光明日报》3月22日报道)
防控疫情期间,杭州率先推出“健康码”,实施市民和拟进入杭州人员的“绿码、红码、黄码”三色动态管理个人健康状况,领取绿码的人员凭码通行,领取红码和黄码的人员需按规定隔离并健康打卡,满足条件后转为绿码。这种数字化的电子管理方式,既降低了人员交叉感染的风险,又让疫情防控有“码”可依,并根据发展动态实时更新,实现了精准抗疫。从杭州起步,“健康码”在各地迅速推广开来。有数据显示,全国目前已经有25个省、市、自治区可以在支付宝领取“健康码”。
随着国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跨省人员流动不断增加。但由于各地“健康码”规则不统一,一些人发现手机中的“健康码”只在本地有效,一旦跨地区“就不灵了”。健康码不能跨省互认,意味着务工人员在返程之前,哪怕已经隔离了14天,返程之后按照当地的政策,还得继续隔离14天,重新申报当地的“健康码”。如此一来,既增加了各地疫情防控的负担,又不利于人员跨省市流动,阻碍了返岗复工进程。
为此,不少省份互相建立了“健康码”互认机制。比如,浙江目前已与海南、河南、四川、湖北等至少10省市实现“健康码”互认。3月22日,取得天津“健康码”绿码的京冀来津人员,体温检测正常后,可作为通行凭证,在全市范围“一码通行”。但复工复产带来的人员流动是全国性的,“健康码”若不实现全国互通互认,单靠各省市之间签订协议互认合作,也不利于服务全国防疫大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低风险地区之间的人员和货物流动,必要的健康证明要做到全国互认,不得再设置障碍,不对人员采取隔离措施”。“健康码”的推出,是各地精细化管理的体现,但“好事不能只做一半”。“健康码”不仅要跨省互认,更要真正实现“一码在手,全国通行”。只有当全国各地“健康码”都能“无缝对接”,才能让“健康码”更好服务防疫大局,助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